乾隆皇孙手中拈着高启的诗篇仿佛穿越时空与元末明初那位三大家中的诗人共赏月色
高启(1336-1373),一位在元末明初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学巨匠。他以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市)。高启不仅才华横溢、学问渊博,而且他的诗歌尤其令人赞叹,他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乾隆皇孙手中拈着高启的诗篇,就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元末明初的诗人共赏月色。
高启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他童年早失父母,由此养成了孤傲自持的人格。他的才华得到了周仲达岳父的赏识,被推荐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授予教授诸王之职。在政治上,他虽然有过几次被提拔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清廉和独立,不愿意参与权谋和权力的斗争。因此,他曾多次拒绝朱元璋的提拔,最终因撰写了一篇反映对府治旧基改建情况不满的小品《上梁文》,而遭到猜疑,被错判有反意图, ultimately suffered a tragic end at the hands of execution by beheading.
尽管如此,在文学领域内,高启留下的遗产依然辉煌。他著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五集以上的诗歌,以及两部文集和一部词集。其中,《凫藻集》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文集中,以其独到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从表面来看,高启似乎是一位模仿古代各个朝代风格的大师。但事实上,他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将不同的历史文化融会贯通,使得他的作品既能体现出古人的精髓,又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一点,也正是使得他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尊敬的一员,同时也是后世评价者认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