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像一位智慧的母亲在元朝灭亡的三大原因面前依然坚韧不拔她的烹饪技艺和美味佳肴为后世发扬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不仅好色,而且嗜食。据史书记载,他有七位正式姨太太,且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短期伴侣。他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必需摄取各种能壮阳的物品。食与色在他身上达到了极致。
当时戚继光守卫登州,他特意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以此制作汤药供给北京送往张居正。这一传说被明代文人王世贞记录下来,其中提到张居正喝下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过度,在冬季竟然头顶冒火。由于这位首辅无法戴帽子,官员们也纷纷效仿,一律光头,这成为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因其独特饮食习惯,被认为是一位会吃官,这并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拘小节的大臣,他们在宴席上的地位远超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嘴巴越来越刁舌头越灵胃口越大品味越高,从而促使厨师的手艺不断精进。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件趣事:有一士夫自称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的厨师,但他只负责切葱丝。当年的蔡府包子厨可能有几百人之多。而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则讲述了一个秀才得到了年羹尧旧姬,她曾是专管饮馔的小厮,但她面对市里的肉质问题感到困难。一天,当秀才得知村里将举办赛神会,用一猪烹饪时,她主动要求试炒,并成功准备了一碟菜,最终让秀才尝后奄奄一息。
蔡京最终因饿死,而年羹尧被罚去看城门时,也因为不能享用油条。但他们都曾经以宰相或将军之尊驰骋于天下,那些既能吃又善吃、敢吃直至填满却仍然永远不足者,无疑是在堕落中挣扎。因此,或许可以这样推测,中华美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也许恰恰是由这些拥有善吃之嘴善品之舌善纳之胃善排之肛大小官僚们所推动?倘若要评功摆好的话,不知道这些能吃好吃善吃懂吃的人,是不是该算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