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被称作山水画中的弃儿探索艺术形式在自然景观中的体现
在那片古老而又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苏轼这个名字就像一道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1057年,当他带着21岁的自信和19岁的热情,与父亲苏洵一起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已经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文坛泰斗欧阳修和诗坛大将梅尧臣,他们曾计划对诗文进行革新,但当他们遇见了这位清新的少年,那豪迈而不失温柔的心性,就如同春日里绽放的一朵鲜花,让人难以抗拒。在他们眼中,这个青年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书卷,还能巧妙地运用它们,未来必定会独步天下。欧阳修的话语充满了赞赏之意,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评价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的名声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每有新作问世,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在他即将展现才华的时候,一份噩耗打破了他的美好梦想。他母亲病故,他和兄弟们必须回到家乡奔丧。这段时间过后,他再次踏上归途,只身一人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直到1061年,他终于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小职位。但就在他即将开始新的征程时,又一次悲伤降临:英宗藩王听到他的名声,并准备让他进翰林院担任知制诰,却因宰相韩琦的劝阻未果。
苏轼知道自己受到了一种爱护,因为韩琦担心突然重用的结果可能会给他带来压力。而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年守孝期结束后,回到了那个变化无穷的大都市,却发现一切都不再是以前那个“和平世界”的模样。1071年,他上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问题,被迫离开京城,而后又在地方任职,主张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不过,在1079年,被调往湖州任知州,不幸遭遇“乌台诗案”,几乎付出了生命代价,最终被押回京受审。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至黄州,没有实权,也正是在那里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而1084年的汝州之行,更是不幸中添上的哀痛——儿子夭折,这次请求留常州,是一种对过去生活最后一丝缥缈希望的守护。在1085年的宋哲宗即位之后,由司马光重新启用为相,再度召用苏轼,但也因为揭露党派互相打压的事实,而遭到陷害,再次被外调。
最后,在1100年的大赦令下复归朝奉郎,但就在返回途中离世,终年65岁。在宋高宗即位之后,被追封为太师,其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格局,为我国文化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情感色彩,使得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最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