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上人的弃儿企业文化小故事如何在自然景观中绘制
在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响彻千古,那便是苏轼。他的故事,就像一道道光芒,在那个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我要带你走进苏轼的一生,探索他如何在那个时代闪耀。
嘉佑元年,一位才华横溢的21岁青年苏轼,与19岁弟弟一起由父亲带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小试官则是诗坛大将梅尧臣。当他们看到苏轼清新的风格和豪迈的人格,被深深震撼。在欧阳修的一再赞赏下,苏轼的大名迅速传遍京师,每有新作问世,便如潮水般席卷大街小巷。
然而,当他正欲展露锋芒之时,母亲病故,他不得不随父回家守丧。直到1061年再次入京,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位。在治平二年,他进入朝廷任知制诰,但宰相韩琦认为未成熟,将来才能担重任。他父亲去世后,三年的孝期过后,再次回京,却发现世界已经不是当年的“和平”。
1071年,他上书批评王安石变法遭反对,并请求出京。但他依然坚持改革,不断调整政策,最终被调至湖州任知州。这时,他写下了《湖州谢表》,却因夸张其词,被误解为不忠,最终陷入乌台诗案。这场巨大的打击,对他的影响极为重大,是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出狱后的苏轼先被贬至黄州,没有实权,但这也是他创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经典作品的时候。1084年,又被派至汝州,但途中儿子夭折,上书求留常州。1085年,即位宋哲宗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用了一段时间后,又遭陷害外调。
1091年,被召回后,因高太后的去世,再次执政,但仅一年即再度被贬至惠州。在那里开办学堂,不远千里的学者前来学习。他最后一次回到京都,在1100年的大赦令中复归朝奉郎,却在归途中的路上离世。大宋高宗即位後追封蘇軾為太師,其詞創新傳統,在文化史上留下了無可磨灭的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