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辉煌与坎坷他被朝廷贬官了几次
贬官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他的生平被朝廷贬官三次,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第一次是1080年,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远离京都,在黄州居住了五年后,又迁至常州,再至登州,即今日山东省蓬莱。第二次是在1094年,他先被贬定州,再遭惠州之诫,远至岭南地区。在第三次遭遇中,是在1097年,被降为琼州别驾,安置于儋州市,最终来到了海南岛,那里是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这也是苏东坡遭受最严重的牺牲之一。
苏东坡第一次遭遇此类命运,是因为宋神宗时代推行的熙宁变法。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主导了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和民众贫穷的问题。然而,由于急于求成,对推行改革的官员过于苛责,他们在改革过程中欺上瞒下、鱼肉百姓,从中获利,因此出现了一些扰民伤民的情况。由于苏东坡当时身处基层,与这些情况直接接触,便对变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他的声音未能得到回应。
但宋神宗求胜心切,不愿接受任何反对意见,而御史们则喜欢“观风弹事”,看皇帝的心情,一旦发现皇帝对苏东坡有所不满,便立即行动起来,将其罪名罗织,并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作为由头,将苏东坡囚禁一百多天。这段经历成为著名的事实——“乌台诗案”。出狱后的他,被迫再次往返各地,最终落脚黄州。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东坡因言论受到惩罚,但这并不代表他坚决反对变法。他与王安石私交甚好,对其才华和能力持有敬意。在王安石去世后,他还曾撰写《王安石赠太傅制》,表达了高度评价。在司马光上台废除新法后,他又开始提倡变法的益处,这让保守派司马光感到不快。
1094年,当章惇重新复行新法并大肆报复反对派时,因为苏东泊曾经就某些政策发表过不同意见,所以章惇将其贬至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尽管环境恶劣,但无论是在黄州还是惠州,都能够保持乐观态度,无论是开荒种地、手抄《金刚经》,还是钻研烹饪等活动,都显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他曾在惠州市作诗:“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样的生活状态似乎让章惇感到不安,最终决定将已经61岁高龄的他再度降职到海南岛,这是他最深入的地方,也是他最后一次逃离政治旋涡中的苦难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