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中都城遭凤阳歌之击历史朝代轮回(图)
朱元璋中都凤阳鼓楼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这样被一首歌给击倒了——当朱元璋意识到,即使用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 一 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 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保留的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的歌词,对明朝皇帝朱元璋而言,无疑是直接挑战和讽刺。并且,因此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很奇怪:那些来自凤阳的人们成群结队,不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在丰收之年、冬天来临时,他们也把家门一锁,只愿意出门要饭。这是一种怎样的民俗啊——讨饭本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但在凤阳,你看不出悲惨,只看到满怀欢乐,还有一丝幽默和玩世不恭。
这个奇怪民俗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情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凤阳歌》的产生与演变,更显得复杂多层。
二
最初的《凤阳城》,并不完全是现在所说的“讨饭歌”,它更像是一个关于历史发展、自然景观和朝代轮替的小诗曲。一首流传于宋朝时期,在淮河两岸广泛流行的一支民间艺术作品,被称为花鼓,这些都是对《鳳陽調》的渲染与演绎。而顾见龙画中的《花鼓子》图,是迄今为止记录这一艺术形式最早的一幅画作,它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这意味着,在明代之前,这种文化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了。
三
关于这一情节,我们可以追溯到洪武初年的圣旨。那一年,当朱元璋决定建立他的新都会——北京,而将金陵作为南京时,他曾经颁布过这样一个圣旨:“家住庐州并鳳陽,本該個好地方,由於出了個皇帝,有十年九荒。”
四
但另一方面,从赵翼记述中的描述来看,这场景其实是在明末清初发生的事情。他记载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鳳陽人來,大老小男女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春二三月始回,其唱曰:‘家住庐州并鳳陽’”。这表明至少到了清初,《鳳陽調》已经存在,并且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五
那么,这个过程里面的关键节点是什么?答案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对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权更迭)的反思与批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討飯”的行为原本是不被认为是正当或合法行为,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却成了某种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让参与者能够通过一种相对自由的手段表达他们对于政治局势以及社会变化的心理状态。
六
最后,要谈论这些事情,就不能忽略其背后的政治动态。当历史学者研究这些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发现,没有任何单独因素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只有考虑到多重因素(包括经济条件、政治压力、文化传统等)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情况了解。此外,从文本分析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些特定的事件如何影响整个人口心理活动,以及如何塑造后人的视角和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