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繁茂的自然景色中拿破仑神秘地出现在了明朝那些事儿目录顺序的试题页面上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源自隋炀帝,但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才取而代之。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为历代皇朝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还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那个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考生身份的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在清朝,有一个姓胡的人担任监考官,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对考生的年龄、面貌等情况进行严格核查。当时,他们会用“微须”来形容那些络腮胡子不太浓密的人,因此,那些长胡子的考生都被拒之门外。有一位不满者坚持己见,与监考官发生了争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涉及更多历史问题。据说,有一位监考官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方历史中的某个事件,并题出《项羽拿破仑论》这道题目。但是,那时候很多人对“拿破仑”这个名字一无所知。
有一位勇敢的小伙子,在他的文章中巧妙地开篇:“虽然项羽能拔山,但他也许无法单独拿起一个轮子。”然后,他继续解释道:“既然车轮已经摧毁,它必然轻得多,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拿起来,而为什么要使用项羽呢?如果我们让项羽去做这种事情,这将是一种浪费英雄能力和资源,而且他的力量无法发挥出来,这不是一种智慧地利用人才吗?”
在另一则趣事中,一名巡抚乌尔恭额曾经亲临书院监督考试。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便皱眉说道:“看上去就像群鼠。”其中一人便即兴联珠反击说:“鼠虽大小皆称老;龟虽雌雄共称乌。”
为了表彰人才,前清政府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是在一个偏远山区县份,只有三个孩子参加考试,其中两个只写了一两句话或根本没写,而第三个却什么都不写主 考官只能依靠他们各自展示出的才能来评判,最终选出了最优秀者。这类趣事流传甚广,但是否全真实可信,则不得而知。不过,无疑这些故事增添了科举制度丰富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