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衣衫褴褛国库空虚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故事
明朝虽然在大部分时期都保持了国力的强盛,但最后还是难逃衰败。实际上明朝早就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果了解明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明朝国库曾频繁出现亏空,然后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还是算在百姓头上。长久下去必定会动摇大明的根基,那这些亏空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当时的三大利益集团其实就是罪魁祸首。商人和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加上皇帝不作为,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首先,就是商人和士大夫阶层。明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商税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商人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相勾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士大夫代表着商人阶级的利益,他们推动了税率的大幅降低,使得国家税收流失严重。这一点可以从茶税的情况看出,比如四川课征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可是一年征收的茶税不到2万两。而浙江、云南等地更是如此,每年的茶叶税收微乎其微。
除了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皇室本身。在朱元璋开创之初,他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后来的君主,也设立了一套供养宗室子弟制度,这些宗室子弟不仅拿着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土地,从而免缴纳赋税。此举起初并不显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宗室子弟人口爆炸式增长,他们变成了国家巨大的负担,大到甚至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因此,有这三个蛀虫,大明朝的国库想有钱也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清理内政、改革财政并非没有尝试,但最终仍旧无法挽回命运,最终导致了民变与王朝覆灭,而那些牟取私利者,则遭遇惨淡无望的一生,只能遗憾地看着自己的贪婪行为成为了历史上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