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一人私意废丞相历史上最不该灭亡的朝代走向歧途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爱好者对明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段往事。
导读:从大一统王朝开始,丞相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角色,直至明朝朱元璋时期以诛杀谋反的胡惟庸为止。之后,明朝再无丞相,但皇权并未因此削弱,而是出现了内阁,其权力远超丞相。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内阁权力超过了皇权,那么它与西方内阁几乎没有区别。但这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并无直接关系。关键在于内阁是否能置于皇权之下。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内阁体系,但仅限于提供一般事务支持。在后来的军机处,即使位高权重,它们也严格控制在皇权手中,因此明朝废除丞相和后来的内阁尾大不掉,并没有直接关系与朱元璋。毕竟,内阁成员还是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裁撤,这与西方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完全不同。在封建王朝中,皇权至高无上,以至父子反目、手足相残。而对于这些拥有绝对权力的帝王来说,无论是丞相还是天子,都不能分其一抹。
帝王设置丞相职位,是为了分担政务上的压力,但是绝不会允许有人分割自己的權利。在历史上,如曹操、刘裕等野心家,他们都是通过宰相或者其他官员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当量加强了皇權,没有什么不可取,只不过后世子孙为了偷懒弄出了失去制衡的文官系统,使得一个原本完美的制度走向歧途。
宰相通过帝命任免百官,与百官协调工作,就像是职业经理人CEO和投资人的关系,在封建社会里,每个家族都是一家一姓掌控着国家的大片土地,就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比如汉代四百年江山虽然出过多少文臣武将,但是整体说来江山还是老刘家的。如果把一个王 朝比作公司的话,那么老板就是帝 王而宰 相就是老板聘请的CEO,对投资人负责,在老板监督下管理整个企业。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宰 相有客气欺店诈骗侵吞资产自立门户的心思,比如曹操。
所以穷人出身但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朱元璋扫平各路豪杰后,加强中央集権,所以在除掉“叛乱分子”胡惟庸之后取消了宰 相职位。这并不意味着廢除了一切制衡機構,只是在更换一种形式來實現同樣效果——即由內閣取代原有的六部系統,从而形成更加集中化和效率化的地理政治结构。
如果说 明末君主被 内閣掣肘,那麼 清 朝為何沒有這個問題?這與所謂 明 朝走上歧途無因果關係,也不應該怪罪於朱元璋。在 明 成祖 時期 出現 了 為 帝 王 提 供 咨询 的 临 时 机 构 文 官 内 阁,在 明 宣 宗 时 期 内 阁 有 了 初步 的 权 利; 在 土 木 堡 之 变 后 武 勋 集 团 势 力 大 幅 降 低 后 内 阁 势 力 进 一 步 膨 胀,说来说去都是一代又一代 明 代 帝 王 過度放纵後必然會產生這種結果—失去權力的制約導致內閣勢力膨脹,最终导致党争爆发。而清朝同样没有设立宰 相,即便是后来位高權重掌控军政大権的军机处也没能当清朝帝王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