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衰退时长城终点竟然设在了嘉峪关这是不是有点像把防线撤到了家门口啊
明朝衰退的时刻,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长城的终点会设在了嘉峪关?这就好比是把防线撤到了家门口。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吧!
西域,从汉代起,就被人们称为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区。这一带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从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到了确立。在唐朝时期,也曾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一个中原王朝踏足过这里。这其中,最有可能重新进驻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并未产生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因为蒙古势力依然威胁着边境,因此对付蒙古成了首要任务,而不是向外扩张或经营远方地盘。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所以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它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对内部问题。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长久以来,对于西域认识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等刻板印象上,他们认为那里的人民都是野蛮、无知和自大的未开化之人,不值得经营或占有的地方。
综上所述,由于收敛性治边思想以及缺乏正确的西域观,使得明末虽曾有雄心,却始终未能踏入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将长城的终点定格在了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