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定在嘉峪关是因为那儿的风景最美或者是真的就是最后一段墙啊
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个机构颁行朝廷号令,将这个区域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起臣属关系。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次中原王朝重新进驻过这个区域。这是一个为什么呢?
明朝的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因为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刻眨眼着敌人,在边境上采取了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以寄希望于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民族。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的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们,对西域认识长期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之上,他们片面认为这里的人民都是野蛮和自大,而这也影响着大明王朝对待这个地区的手法。
综上所述,由于这些原因,加上缺乏正确理解和评价这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心理隔阂,以及由于经济文化差异使得双方难以进行深入交流,因此尽管嘉峪关附近曾经设置过卫所,但从未形成正式行政区划,更没有考虑将这一地域纳入版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嘉峪关成了长城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性地标。而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它更像是我们今天说的“尽头”,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