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名将为什么把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
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西域都护府,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大量精锐内调平叛后,大明王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的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由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明朝根本无暇西顾;所以明 朝对待 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政策寄希望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胡戎势力的南下脚步。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了《皇明祖训》,告诫后代子孙四方诸国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不得他们土地不能给自己提供用途的人民也不得实施有效管理。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们对 西域 的认识长期停留“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上,他们片面认为 西 域 之民都是野蛮无知和自大的,即都是未开化之辈。而且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不利于居住耕种,因此这种恶劣自然环境彪悍民风使中原之士认为那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当然也是不值得占有的。
综上所述 明 朝 终其一世都未产生过染指 西 域 的想法 明 朝统治者大多践行着太祖“怀之以德待之以礼”的祖训受传统地缘思想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中原王 朝 的 北境 边界 的 终点 是 玉门 关 嘉峪 关 除此以外的地方都是外藩,而经营 西 域 充其量来说只是为了确保陕西省甘肃省安全而已。所以 明 朝始终 与 平定 诸 国 维持着颇 为亲密从属关系,而未将其纳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