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把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是不是因为当时的工程师看了历史时间轴图片觉得至此二字足矣
明朝为何把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工程师看了历史时间轴图片,觉得“至此”二字足矣!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的文化观念。
首先,明朝建立后,其军事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眄的敌人,明朝根本无暇西顾。因此,对待西域诸国,明朝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以寄希望于它们能够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南下的脚步。
其次,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影响,明朝设立了两京十三省和北部九边重镇,但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只设立羁縻机构而非正式行政区划。这意味着虽然有所防备,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管理或驻军。
再者,大明王朝缺乏正确的西域观。中原之士对西域持有刻板印象,将其视作荒凉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因此并不愿意经营或占领。在经济文化上,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加剧了这种抵触态度。
综上所述,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大明王朝未曾产生过染指西域地区的心思,而只是维持着表面的亲密关系,不将其纳入版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长城终点设在嘉峪关,也是一种现实可行且符合当时政治战略需求的情形。而且,这也反映出了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外交政策,即使是在以积极进取著称的大永乐时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