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是怎么降温的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度过酷热夏天的
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明朝人是怎么降温的?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的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的,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感觉还是十分敏锐的,有时,即使是微小的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皇宫里要设置必要的避暑设施。
来过北京的人都该知道,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酷热难耐、热浪袭人的日子。在那个没有电扇、空调和冰箱的时候,在重重宫院紫禁城里,皇帝又是怎么避暑呢?每到酷暑,他们就想尽了种种办法。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没有现在设备效果显著,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奇思妙想。
他们具体是如何来进行防暑降温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房檐设计巧妙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中有“檐步五举”,这简单看似无用,但其实蕴含着大智慧。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角度(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来设计出檐角度。这样做,就能够在夏至前后遮阳;到了冬至前后,则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二、竹帘凉棚营造清凉
宫中还营造人工阴凉的地方,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还留有空隙保持通风。此外,还搭建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这种凉棚可卷可展,在烈日当头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
三、大量储存冰块送凉风
古时候储藏冰块到使用为止,这个习惯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在紫禁城附近设立了官窖,大量储存冰块用于盛夏使用。当年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在饮料和水果上起冷却作用,因为它能隔绝较好的温度,而排出的融化水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空调”效果。这就是古代如何通过简单的手段达到与现代同等功能的手段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