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明朝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
生活在明朝,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心理感觉还是十分敏锐,有时,即使是微小的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就要设置必要的手段来避免高温。
皇宫里有哪些避暑措施呢?每到酷暑,就想尽了种种办法。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没有现在设备效果显著,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奇思妙想。他们具体如何进行防暑降温呢?
一、檐口遮阳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建筑法式中却有大奥妙。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角度来设计出檐口角度。宫内北房有这个角度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二、竹帘凉棚营造清凉
宫中营造人工阴凉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都有规定。
还有等级划分,最上等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还饰以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
更大工程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在烈日当头展开,用绳子捆扎好可卷可展;早晚再收起来通风。这是在阴历四月开始的事项。
三、冰桶送凉风
储存冰块到使用习惯,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而且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的冰窖。在明清时代仍然大量使用冰。不仅如此,《大清会典》记录了紫禁城附近设立官窖共计18座,每年春天采取河水冻结形成巨大的冰块,然后切割成大小均匀的小方块,以备未来使用。当需要时候,将这些冷藏保存好的小方块放入红木或花梨木斗状容器中即可享受其带来的降温效果。此外,这些容器还能将融化的小水滴排出去,不影响整体温度控制,从而起到了今日所谓“空调”的作用。
此外,由于环境较为恶劣,更换居住地点成为一种有效方式,如康熙皇帝之后每年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