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思路宋朝历史网
首页 > 皇帝与名人 > 明朝排行第一的将领朱元璋屡次遭遇日本羞辱却不敢发兵征服原因在于他手中握有的宝剑被一位日本武士所夺

明朝排行第一的将领朱元璋屡次遭遇日本羞辱却不敢发兵征服原因在于他手中握有的宝剑被一位日本武士所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其初衷总是希望四方之国都能归顺于我。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遣使臣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一是期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解决那些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残忍的对待,他们被砍首致死。这让天下的至尊大明,被一个小小岛国所羞辱,使得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发兵讨伐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则以谦逊而坚定的态度回应。这封信既给予了“天朝”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又暗示着强硬不屈。他写道:“我们虽然杀害了你的使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礼或不敬,只不过是在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与安全。”这背后的含义清晰,即便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我们也将不退缩,不轻易妥协。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于杀害大明使者的脑袋呢?这一切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一是南宋灭亡,一是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末年,中国曾成为日本仰慕和模仿的大国。但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这显示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情感深厚。随后,在元朝建立期间,当忽必烈帝试图用军事力量征服日本却失败时,大陆风雨让人心寒,而海上风浪更令其舰队散落无踪。这次挫败增强了日人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抵御来自中国的大规模进攻。

百年之后,当汉人再次复兴并建立起新的一统江山时,对于这个新的帝国——大明,在日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从此以后,大明就不是那般令人敬仰和追求的华夏文脉,而成了需要被战胜、征服的一个国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看待日本如同“君王无道民为贼”的戏剧性角色,但实际上他的这种看法与日人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比这个新生的帝国更加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旗。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似乎只差一步,却又因某种原因未能真正爆发。除了前述两点原因之外,还有什么更为坚实、更为不可动摇的事物支撑着这些领导者的决断吗?

探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怀良亲王所谓“战略”眼光,以及他作为执掌整个岛国内部最重要力量的人物,都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尽管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外展现出的影响力有限,从未有成功地征服过海上岛屿国家的记录,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胜利。如果说这是因为恐惧,那么这种恐惧源自于什么呢?

因此,这个掌握着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资源的小丑,也许愿意以牙还牙,以“我可以接受你这样的挑战”,但同时也清楚地知道,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像蒙古远征军那样鲁莽冒险的事情,因此对于朱元璋空谈出兵讨伐,就像是拿火焰吓唬蚊子一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但既然对方如此放肆,就必须以相同方式回应—请你过来,我也不怕你!果然符合预期,大 明皇帝始终只是说多话,没有真的行动起来。不知他是否畏惮的是那个传说的神风暴雨,或是害怕重蹈蒙古步履迟缓留下的烙印;或者他只是韬光养晦,最终没机会看到彼此真面的样子。

最后,在留下遗嘱前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确凿地规定,将来若遇到类似情况,不再向那个“不肯归顺”的国家开战。这或许是一种宽容,也或许是一种无奈—我不打算攻击你,你们也别再冒犯我。大 明时代,与 日本之间虽非平等(毕竟我的力量远超你们),但从气势上看已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如同两匹拉车马站在交界线上,每个人都知道谁不能跨越这条线限界。此刻,一方低头默契地停止争斗,而另一方亦决定暂且收手。在这场关于尊严与霸权、文化与民族间永恒难题中,有时候只有静止才能避免冲突爆发,有时候只有勇敢才能证明自身存在值得被认可。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沉默的声音往往比喧嚣中的言辞更加显著,因为它们指引着未来怎样走下去,并且在哪些地方能够找到共同点和共鸣。

标签:

猜你喜欢

宋朝皇帝与名人 明朝那些事儿的...
细数史海:明朝那些事儿背后的笔耕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而又复杂的一段时期。它不仅见证了文艺复兴、科技飞跃,还孕育了无数英...
宋朝皇帝与名人 如果清朝宁死不...
逆境中的坚守:清朝领土不割的历史考量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之间争夺领土是常态。然而,在这场无休止的博弈中,有些国家选择了宁死不屈,而不是轻易割让一寸土...
宋朝皇帝与名人 明朝第二个是谁...
明朝第二个是谁?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又充满了历史的深度和复杂性。我们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世,它建立于1368年,至1644年结束。那么,“明朝第...
宋朝皇帝与名人 是谁把宋朝灭亡...
我怎么知道了宋朝的末日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坐在古旧书房里,手中拿着一本破旧的史书。窗外雪花纷飞,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一切。我的目光在纸页间穿梭,每一...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