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日皇帝的职业教材(图)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如此,这份职位一直以来都被一小撮杰出者精心维护,而庸碌无为或严重偏离职责的人数远多于前者。因此,关于皇帝职业教育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虽然诸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众多名家巨儒来辅导,但是实践环节却面临着一定困难——如何让退休的皇帝短暂复出,以便给即将接任的预备役皇帝提供实际操作经验呢?这种尴尬的情况,或许是有感于此,有些皇帝才想出了解决之策:编写一本专门用于学习如何成为好皇帝的案例教材,借鉴古代历代君王治国经验。
明朝宗室中的朱祁钰,就是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他不仅编写了《历代君鉴》这本教材,而且还亲自担任了“招标人和验收者的角色”。这本教材最初由探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开始筹备,并在宣德五年(1430年)的基础上展开。这本书其实就是对历代英明君主治理国家的一次总结与提炼,每个历史人物都以其独特的治国方式和政策著称。而朱祁钰作为编撰完成后署名权人的身份,他显然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统治者所需具备的心智素质和领导能力。
然而,朱祁钰并非从小接受过正规宫廷教育,他生母成分不佳,从小长于宫外,但他凭借机遇迅速崛起。在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后,他不得不临时代理天子位置,并改元景泰。在位期间,他通过召回忠义之士回朝堂、励精图强,希望能做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领袖。他甚至命令大臣们整理了一部《历代君鉴》,以供参考,这样做既能够加强他的职业技能,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
《历代君鉴》共计五十卷,每一卷都是对某个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进行详细阐述。由于时间紧迫,该书主要采用现存史传内容进行摘抄编辑,比如宋仁宗三年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的情景,就来源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个历史人物之前,还会特别注明“善可为法”,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的概念,即选取那些具有典范作用的事迹,让未来的人可以从中学习借鑒。此外,在结束部分,还会附上史家的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综上所述,《历代君鉴》的编纂体例,无疑是一种针对皇帝这一特殊职业定制化教学方法,它旨在通过案例分析,为未来的统治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于提高政治责任感和领导水平的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