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5000年历史顺序之争结果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国本之争这个话题,一个持续了十五年的纷争,直到李太后的干预,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终妥协,将虚龄二十的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朱常润为惠王、朱常瀛为桂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于朝臣们的压力,福王就藩于洛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在梃击案发生后,郑贵妃和福王势力的威胁逐渐减弱。
这场国本之争是万历时期最激烈和复杂的事件之一,它导致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和王锡爵——被迫退下台,同时还有十余名部级官员受到牵连,被罢官或解职,并有三百多位中央及地方官员卷入其中,其中一百多人遭受惩罚,如被罢免或发配充军。此外,这场斗争还涉及对“东林党”的整治。
国本之争演变成了一场皇帝与士绅大臣之间权力斗争。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仅因为谣言传出说神宗想改变太子指向,就有人质疑郑皇贵妃,使得许多人因此而被捕。这段时间里,对恭妃王氏来说,她只能在幽深宫殿中度过日夜,以泪洗面,最终双目失明。在她去世之后,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大学士叶向高建议给予她厚葬,但神宗并不同意。
尽管如此,郑贵妃一派并不愿意放弃,他们继续推动朱常洵成为福王,他原本应该离开京城前往洛阳就任,但却未能按计划执行。而此刻,太子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稳固,因此双方展开了暗中的较量,最终爆发了著名的梃击案,这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宫廷仇杀事件。
对于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如黄仁宇曾做出了独特评价。他认为,当时的清华大学教授黄仁宇认为,那时候的人们感到难以忍受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私生活遭到干预,就像把金银首饰等宝物赏赐给自己喜欢的人一样,不容他人插手。而当代的大臣们也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期待着一个理想化的地主君主,而这些理想化的地主君主要是由他们所辅佐的人物构成。这样,他们获得奖赏时,无论是升迁还是财富,都会随着皇帝声望的提升而增加其价值感。张居正试图改革社会并培养好皇帝,但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終,却仍然有一部分坚持奋斗的大臣,他们尤其不愿看到一个女人影响到国家和人民。但即使如此,这些努力也没有停止,大臣们依旧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来保护国家免受个人感情操控所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