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衰落的征兆嘉峪关长城终点背后的自然与历史考量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你详细介绍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的机构,这个机构负责管理和统治整个西域地区。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精锐部队被调往平叛,这导致了对于外患的不懈防备。而随着时间推移,从元顺帝时期开始,大明王朝也试图重新进驻这片土地,但最终并没有产生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由于蒙古势力依然是其最大的威胁,因此明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向;所以,对待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以寄希望他们能够牵制住鞑靼、瓦剌等敌人。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因此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就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皇明祖训》中,对子孙们告诫说:“四方诸国,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对 西域 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明王 朝 的 西 域 政 策。长久以来,无论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 西 域 观,而这种情况与人们对 西 域 的刻板印象有关。在中原生活的人们,对 西 域 长期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之上,他们认为那里的民风野蛮,不值得经营,也不值得占有。此外,还存在文化差异使得中原人对待 西 域 有所抵触。
综上所述,大明帝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却始终未能踏足真正意义上的 “远征”。因此,将长城终点设定在嘉峪关,并非因为忽视或轻视该区域,而是基于当时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认同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从历史事件到自然环境,再到社会文化层面的复杂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