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与此同时它们还设立南京为都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重视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完全确立。由于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唐末或宋、辽、金等民族政权,都未踏足过这个地区。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个地区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这片土地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因为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明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敌人,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向;因此,对待这些国家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 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时代,所以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其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皇明祖训》中,就告诫后代子孙:“四方诸国,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他强调不要轻易出兵扩张,而应该保持防御状态。这一收敛性的治边思想一直影响着清晰表现在万里长城修建上,也体现在不再追求扩张到更远的地方。
缺乏正确的地缘观念
对于这些外藩领域缺乏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大明 王 朝对该地区政策。长久以来,上下层级士绅百姓对于这块地域认识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之上,他们认为这里的人民都是野蛮无知和自大,不值得经营,不值得占有。而且这种地方恶劣自然环境,加上彪悍民风,更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心态,这也就是他们不愿意染指这个区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巨大、中原儒家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抵触也是一个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