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纷飞知音难求绵密如织不乏佳话(图)
朝代轮回知音难寻,绵密如织佳话不绝(图)
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之间,这一区域主要是苏南一带的人士。值得注意的是,魏良辅的朋友圈中,有如周似虞、赵瞻云等人,他们既擅长曲艺,又精通医术,其知名度非常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周似虞是一位常熟人,他在医学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曲尽其妙”。钱谦益在《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中秋夜坐生公石,歌伎负墙,人声箫管,喧嗟不可辨。翁一发声,林木飘沓,广场寂寂无一人”。他每年都会去虎丘山唱曲,被称为“此翁少好游,不衰于老”。
赵瞻云也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物。他自幼父母双亡,从三次娶妻到三次丧偶,一直保持孤独生活,并且喜欢吟诵后来与魏良辅的得力助手张野塘一起,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门客。王锡爵请辞回到太仓后,以拍曲作为休闲活动。赵瞻云技艺超群,每至“酒酣耳热,一饮而尽”、“曼为长讴”,四座皆惊,即使是群少年也只能沉默无声。
这些医者兼善音乐之人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当时他们之所以能相互切磋医道并共同追求艺术,不仅因为同样的学养和志趣,更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在那充满文化氛围的时代里,他们用音乐和医学交织出生命的旋律。
事实上,在明清时代许多医家都拥有悠闲时间享受音乐,如明吴履震撰《五茸志逸》记载:上海名医秦昌遇喜爱作诗,与文坛大家交流唱和,并著有《澹香堂诗文集》。“家有台池花榭、歌姬舞女”。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昆曲家开始了他们的事业,或出身于家庭传统,或自学成才。而清代名臣徐大椿既写出了昆曲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一代名医;叶堂家族则多世纪间均有一位名醫,其中包括叶堂本人。
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那些将医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两者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这一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