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下令不杀朱棣明朝北征蒙古的惊天转折
最近,关于明朝朱棣北征蒙古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场历史上的大戏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
第一次北征:永乐八年,朱棣亲率50万精兵深入草原腹地。在那片辽阔无垠的沙漠与天空之间,他遇到了几支游牧部落的小股军队。尽管明军以巨大的优势对敌,但最终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战,最远追击不过十余里。这一次战役中,他们仅斩获百余人,而这样的成果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时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次北征:永乐十二年,再次组织五十万大军进攻蒙古。在这场战斗中,明军与瓦剌军队交锋,“敌可三万余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毙贼数百人,杀王子十余人”。然而,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最终不得不班师回朝。
第三次北征:朱棣率领30万名士兵前往阿鲁台所在之地,但未能找到目标。他们在草原上转悠,不断寻找着那位他们要追捕的人物。最后,他们听闻兀良哈部归属阿鲁台,便斩杀了部分兀良哈部众,然后班师回到皇帝的身边。
第四次及第五次北征:两度派遣30万人的大规模远征,却都没有找到预期中的目标。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朱棣驾崩,将这个故事带向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与游牧民族作战,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技术性的挑战。骑兵的机动性决定了他们能够施展的一系列策略——“打得过就打,不打过就撤”。许多现代学者认为 蒙古是“望风而逃”的民族。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即便是汉朝,也曾经组建骑兵,以此来应对匈奴,并且取得了成功。而且,就像李陵率领五千荆楚勇士那样,小规模但精锐的部队往往能够发挥出更高效的战斗力,与之前的大规模步兵行动相比,更是不足为训。
五次南下漠北,每一次都以三五十万人的庞大阵容前去,而敌方则从最少到三万余人不等,最多斩获数百人,加起来还没达到汉时李陵率领的小股荆楚勇士所达到的数量级。而这些皆是在继刘邦后第二个尝试如此规模行动于漠野的大举势力的例证之一,同时也因为当时蒙古并非拥有40多万名骑士强盛如同匈奴一般,它们才得以生存下来。不过,这些战争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个沉重的心灵负担和财政负担,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税赋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