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txt全文泄露一场小人物的举动如何导致王朝覆灭
在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时代,一个名为陈新甲的人因着急上朝议事之需,不慎将重要信件放在了几案之上。他的书童误以为是“塘报”,未经请示便开始抄传,并将其发表在当时的政府机关报《邸报》上。这一疏忽,却引起了大祸。原本保密的议和经过,被群臣百官所览阅,朝野为之哗然。
这一事件影响深远,真实假造、虚虚实实的议和话题在明、清之间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明与清间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但最终因为一个人的不谨慎、一篇未经审核就发表的新闻稿,以及崇祯皇帝死要面子的态度,而错失良机。因此,最终只能草草收场。
皇太极一直以真诚为标志,他对明王朝不断进行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他提出议和并非完全出于兵不厌诈的军事考虑,而是在特定时间具有相当真诚成分。在努尔哈赤希望被封王的情况下,他也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发展贸易,即使在多次攻打后仍接受了明廷要求遵守正朔、取消“伪号”的要求,这显示他愿意与明交往。
用款封王并非不可行,当年俺答汗曾被封顺义王,从而结束了数十年的边境战争,使边塞安宁多年。杨嗣昌提出了持此见解的人少且不敢公开说出的观点,“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是国家久远真切之计”。
皇太极思考问题比群臣深入,更高出崇祯皇帝一筹。他认为内部稳定需要有外部强敌作为支持,一旦失去,就会出现内部冲突。他主张先取得胜利,再加强内部整顿,对周边势力进行驯服,以维护统治。
尽管崇祯皇帝发送了一封不伦不类“议和信”让皇太极看不过去,但他还是热情地接待马绍愉等使团,并给予优厚赏赐。在半个月内谈判后,他们离开盛京时,送他们到15里外设宴饯别,并命军士护送至连山境内。通过长信中,无威胁意味,只提出了停战四项条件。但即便如此,没有人对他的诚意抱有信心,因此最后通牒也没有得到回应,最终只留下了一份遗憾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