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大才子他们的命运如何在历史朝代时间轴上绘就
明朝文人的地位,在宋朝之上,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明代的文人,只要考上个秀才,就有每月一石的禀膳费可拿,娶妻生子衣食无忧完全没问题。不仅如此,即使没有考上秀才,作为“在野贤人”,也有和官僚同等的上疏权。
因此,明朝也是文风颇盛之时,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而明朝之时,在历史上最有盛名的莫过于小说了,著名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是至今仍难以超越的经典;而明朝的三大才子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传说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在襁褓之中他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1388年,他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授庶吉士阅读中秘书。同年,他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将其常在身边。但是,由于年少成名得罪了很多人,加之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因此命其闭门思过,以免成为众臣攻击对象。
1391年,当朱元璋召他的父亲进京,对他的直说:“大器晚成,如果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八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1398年,当朱元璋病逝时,其返回京师吊丧。当时临治帝朱允炆即位,但被袁泰乘机攻击言论攻击解缙,并且因为母丧未葬和父九十高龄,不当舍以行,因此被贬为河州卫吏。
1402年的董伦为其复职并任内阁首辅。此后,又升任翰林侍读,并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完成后获得银币赏赐。他又主编《永乐大典》的工作。此后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这是仕途最得意的时候。但由于过分直言,不受欢迎,最终因“无人臣礼”下狱卒于1415年的冬季,被埋入雪堆冻死去世年龄四十七岁,其家产被抄没,全家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而他的作品,如集篇巨作,《自书诗卷》(墨迹)、校订古籍等,都留给我们丰富的人文学术遗产。
徐渭初字文清,以后的号多达十二个,最知名的是青藤老人、天池山人、山阴布衣和田水月等。他青少年时代得不到亲生父母爱护,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的感慨。不过,他聪慧异常,从六岁开始学习文字,再到九岁便能作出文章。一时间,因其创作能力惊人的事迹,让当地贵族们将其誉为神童,与东汉杨修及唐刘晏相提并论。
然而,无奈的是尽管拥有才能,却遭遇连续失利。在一次次科举考试中失败之后,以及财产被豪强侵占以及妻子的去世之后,他不得不离开故乡前往太仓谋生的路途艰辛而徒劳。1554年的倭寇侵犯浙江沿海地区,使徐渭能够通过军功得到胡宗宪注意,并担任幕僚助力胡宗宪平定乱局。此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后因杀继妻而坐牢待决救出,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边塞游历期间常发慷慨悲歌终于到了1593年的暮年逝世,比预期早一年结束了这段坎坷的一生。
杨慎字用修号亦多,是新都(今四川广安)县庐陵(今江西省宜丰)地方望族出身。他自幼聪慧好学,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对文学抱有一份热情,对古代文学尤其着迷曾写近体诗已十一二岁。这股热情驱使杨慎二十一年参加会试,但误把烛花落火烧掉了自己的答卷,这样竟然错失机会再次尝试直到二十四歲殿试第一考取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地位成为公认的大器晚成例证之一。而此后的仕途却并不顺遂,因为坚持正义与批评皇帝荒淫无道导致性格冲突与政治斗争,最终辞官归隐深居简活始终无法改变自己忠诚守正原则致使前半生充满挫折与困顿最终耗尽生命于云南永昌卫郊外的一个寒冷冬日里告别这个世界,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剧?但是在沉默面前,他们留下的那些文字故事依旧让人们铭记着他们卓越的一生,同时也激励着那些追求知识真理的人们不断前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