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前期文化艺术的社会迁移之谜
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前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这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观点,但它们各有不足。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水灾迫使他们不断搬家。但这种理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此外,即便在武丁和纣时期,也有记录显示洹水泛滥给予了不小的困扰,却未曾引发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转移。
另一种理论则提出了“游牧”或“游农”的说法。这一观点认为在盘庚之前,他们仍然是一群流动性的游牧民族,而到了盘庚时才逐渐发展出农业经济,因此产生了定居倾向。但考古资料表明,在早先的 商代已经存在着较为成熟的地垦农业,不太可能因为生产方式尚未完全稳定而频繁地更换居住地。
最后,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一系列搬家是因为人们追求更加肥沃和适宜耕作的地带,因为当时的人们使用的是原始技术来耕作土地,当土地变得贫瘠,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地方。不过,这样的解释同样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在其他时候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搬家情况?
因此,无论哪一种理论,它们似乎都不足以全面解释整个历史背景下的所有事实。而真正原因,则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