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终被何人所灭皇帝为何未能从安史之乱中汲取教训
唐朝被何人所灭?皇帝为何未能从安史之乱中汲取教训?
唐代中期的节度使行政权力极大,藩镇节帅自行任命节度使,自择将吏代己,部将自代,以致节度使形成“家族化世袭”,这是唐廷最不愿承认的现实,也是节度使权力无限膨胀的最高形式。安史之乱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无疑是一个突发事件。憧关失守更是玄宗挥之不去的梦魔,其在未作任何军事部署的情况下仓惶逃离长安。当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唐廷和地方州县的联系断绝,整个唐王朝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这一危局,唐玄宗在入蜀过程中在内地设置了河南、河中、山南东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的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企图通过在内地推行藩镇体制,加强地方更多的军事自主权,以达到对抗安史叛军目的。
肃宗灵武即位后,又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以达到以藩制藩目的。为了加强关中地区的军事安全,以及遏制安史叛军在河南战场攻势设立了汴滑、郑陈、淄青平卢等镇;为了阻遏安史叛军南下江淮,又设置山南东道、淮南西道等节度使;为了加强对江淮地区控制,以及保证财赋输入关中地区,更设立了淮南浙江东道西道等新建税监观察使。
根据笔者统计,肃宗时期,在内地增设藩镇数量多达40个。这表明肃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并实施以 藩制 藩政策,在内地大量设置新的或调整已有的藩镇。在关内河南省以及山南省与湖南省境界的大部分区域和广东省境域(包括今天的一部分福建省)都有所增加。而这些新设立的地方治理机构旨在稳定当地局势,并防止叛軍扩张及侵扰。此外,还有一些旧有的分支机构如:观察刺奸判官也被重新组成并置于新的管辖范围下,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牵连又各有独立功能性质较高的地方政区系统。
由于吐蕃不断侵扰,对于这些边疆区域特别重要,因此代宗将残余敌兵部署到北方边陲地域,使得其成为一种名为"河朔诸镇"的地方治理模式,即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高度自治性的地方政区单位,如徐州(今属上海市)、兖州(今属山东省)、齐州(今属山东省)、鲁州(今属于中国四川省),甚至一些曾经作为国家中心统治核心的地带如京城周围也开始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管理。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没有出现大量减少或增加导致制度结构上的巨大变化。
然而到了德宗统治时期,由于建中削藩战争以及奉天之难,该体系内部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一方面,为抵御来自三国及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而进一步调整原有体系另一方面则因为政治动荡导致许多原本稳定的地方政区开始出现问题,最终造成该体系变得更加混乱且脆弱。
至此,可以看出尽管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尝试维持中央集权,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套体系逐渐崩溃,最终走向彻底解散与毁灭,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且最终直接导致了帝国本身瓦解。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我们可以从这次悲剧中学到一二,无论是如何快速解决当前困境还是如何预防未来风险,都需要深思熟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从而确保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