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郑獬的奇遇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表现出豪放峻整的风格,与同榜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齐名,其余同辈则望尘莫及。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登上进士第一位,这一成就使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增。
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与民为主的理念。在英宗即位后,他积极参与修建永昭山陵,但也提出了一系列节约措施,以减少对民众的负担。此外,他还提倡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之士入朝辅政。不久,他被派往荆南地区任职。在治平中的一次大洪水中,他提出要听取不同意见,并决策问题,从而避免了虚假言论的泛滥。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见解和反对新法而遭到一些人的嫉妒,最终被迫离开京城。1069年,他被调往开封府任侍读学士,不久又因不愿实施新法,被贬至杭州。但是,当青苗法推行到青州时,由于他深知这一政策可能会伤害无辜百姓,所以他选择告病休养,并开始在鸿庆宫担任提举工作。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的某一年,郑獬病逝于安州,那时候家境贫困,又有子女需要照顾,因此只能暂时停放在庙中的棺柩。直到好友滕甫回到安州之后,他们才能够给予郑獬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埋葬。这段经历再次体现了郑獬作为一名官员,对人民福祉关怀备至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