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中国学位网 探秘古代英杰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从少年时期起,他便因才华横溢而闻名遐迩,其词章豪放、峻整远超同辈,除鸿胪进士及会元外,还曾担任太常寺卿和侍中兼枢密副使的要职。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荣登榜首,为皇祐癸巳科状元。进入仕途后,他先后担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职务,其中修起居注还曾享受正三品待遇。在英宗即位期间,他积极参与治理永昭山陵工程,并上疏力劝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此外,他还主张广开言路,以选拔贤良人才。他在荆南的治理中,因其公正无私和决策明智,被推崇为一代典范。
然而,在神宗初年的政治斗争中,由于他的直言不讳与进谏行为得罪了朝臣,因此被发遣到开封府。之后,因为坚持旧法,不愿意接受新法改革,又遭到了王安石的猜疑,最终被降职出为侍读学士。在1069年,他被贬知杭州,但仅短暂一段时间,便又被调往青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这项政策他认为有害民众,无端陷害无辜宪纲,因此选择告病赋闲,并提举鸿庆宫。此后,在宋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家贫子弱,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合适的葬礼,所以棺柩长达十余年未能入土,而是停放在庙中。当好友滕甫任职安州时,再次将他的遗体火化并埋葬,使得郑獬最终能够得到合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