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郑獬正如江山之巅的云雾遮盖了无数学生的心声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祖籍江西宁都。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尤其突出,他的作品豪迈、峻整,被誉为同辈中望尘莫及的人物。
1053年,郑獬以皇祐癸巳科状元之姿崭露头角,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担任过多个高级官职,从通判陈州到直集贤院,再到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当英宗即位并开始治理永昭山陵时,郑獬提出了节俭的建议,并且坚持广开言路,让更多人才能够参与国家事务。他还曾被派往荆南地区行使地方行政权力。在那里,他面对一次大洪水时,上疏提出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而不是盲目执行命令。这一立场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民众福祉的关心。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反对新法改革,一些朝臣开始对他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他被调离翰林学士一职,并遭到了贬官。此后,他先后被发遣开封府,然后再次因不同意推行新法而被迫离开京城,最终在杭州和青州等地度过了几年的时间。
尽管如此,郑獬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意牺牲个人信念去迎合权贵。1072年,在宋熙宁五年期间,他因为病逝于安州,但由于家境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合适的葬礼,因此棺材停放在庙中十余年。直到好友滕甫得以任职于安州,这才有机会为他举行了一场庄严隆重的葬礼,将他的遗体送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