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㬎宋朝女鼓手之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赵㬎(xiǎn)(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又称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元人上谥号恭皇帝,无庙号。
赵㬎生平
1274年,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㬎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当时蒙古的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进发。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元朝的大力攻势和内部腐败问题加剧,再加上外患不断,一些地方官员开始考虑与元朝议和。如湖州知州周顺兴就主张“以地换旗”,即割让一部分土地给元朝,以换取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但这种策略并未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
至此,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灭亡。在最后阶段,大批士兵逃散,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已经失去希望的小朝廷再次战斗。这场战争中,有很多士兵因为缺乏食物和药品,而选择投降或逃跑,这直接影响到了战局,使得抵抗力量迅速减弱,最终导致了南宋王朝覆灭。
关于他的个人生活方面,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出家当僧。他法名叫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并翻译了一些佛教著作。在他晚年的诗作中,也有表达对旧生活和过去时代的一种怀念之情。而最终,他还是遭到了处罚,被赐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总结来说,作为最后一位南宋君主之一,他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但却身处乱世,不幸见证着自己的国家从内部到外部逐渐崩溃,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