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生活揭秘道光皇帝为何如此节俭
道光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君主,以其平庸守旧的性格与先辈康熙、乾隆相比显得不尽如人意。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道光皇帝并未采取任何改革措施,只是选择了姑息苟安、得过且过。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头光鲜亮丽的发型,而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他渴望成为一位有能力的好君主,但他缺乏实力和勇气:试图推行全民禁烟运动,却因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又不敢直接对抗西方列强,最终使大清国蒙受损失,他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自然希望拥有所需的一切。尽管历史已经进入了他的时代,与康乾盛世相比差距巨大,但如果要维持一种唯我独尊、尽显奢华风范,这种基本要求还是可以保证的。
然而,道光皇帝极其崇尚节俭,并以此为毕生的坚持,在中国封建君主中无人能及。他深信“成于节俭败于奢”,因此坚持勒紧腰带过日子总好过铺张浪费。这一观念受到父亲嘉庆皇帝影响形成,对待金钱问题上十分严格,不愿意浪费国家财政。
嘉庆年间,当时任宰相的大臣和珅积累巨额财富,被充公后,使国库迅速充盈,为嘉庆提供了足够的手段去进行政治手腕上的调整。但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即将继承大宝的人选——当时还是小官职级别的人物——他特意带着道光到盛京祭拜祖宗,用的是那些被淘汰但仍旧保存下来的遗物,如糠灯、拐杖等简单物品,让年轻的心灵感受到了先人的艰辛和勤劳,从而立志做一个像样的节俭律己的大臣。
因此,当他登基成为新一代帝国领袖时,便将节俭视作个人目标和乐趣,并把它作为考察高级大臣能力与品德的一个标准。尽管这对于国家发展毫无帮助,但至少体现了一种形式上的风格,是个有形象,有修养的大领导。
然而,其实,这种严苛程度远超一般水平。他认为,要想国家兴旺发达,就必须勤俭致富。就像火车靠车头拉动一样,只要首尾联贯,那么这样的节约精神会从最高层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社会各界,从而形成一种时代潮流。
首先,他与太后商量,一起决定降低宫廷生活标准。在寝宫里撤去所有奢侈装饰,只留下最基础家具床椅。而食物方面,也同样简化,每餐只点4菜,并规定朝廷官员不得超出这一标准。此外,“晚膳”也是极为简单,就像是普通百姓一样吃饭,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打发太监出去买烧饼,因为知道宫里的东西贵,而且他们需要跑很长距离才能回来,因此即使是在冬季烧饼也变成了冰冷坚硬的事实。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抱怨之色,用热茶享用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菜肴,同时避免使用灯笼减少能源消耗,这样既省油墨又符合低碳环保理念,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节约经济行为。
至于赐宴给功绩卓著的大臣们,则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网络配图
虽然按照惯例应当予以表彰,但是实际上则是仅仅名义上的荣誉,大臣们还需自行支付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他既慷慨又吝啬。
据记载,当大学士长龄因为回疆战役取得胜利回到北京复命时,将战利品呈献给了道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开口颁布奖励,也只是允许宴请20人围坐两桌共5-6菜分食,大臣们甚至都不敢动筷,因为那样可能导致盘子空净,又怎么办呢?大家都意识到,如果全部吃完,那么就没法再添更多菜,更何况还有面子的问题?
于是,大多数人干脆选择不动筷退席算了。
对于这样抠门的老板工作,比如内务府,还真能练出不怕饿的地步,就好像减肥似的。但绝大部分只能认命说倒霉,被安排在这么吝啬的地方工作!
为了防止浪费开支,以及进一步确保预算稳健, 道明(这是错误输入)·[1] 也规定减少各种活动特别指出:生日除夕元旦元宵冬至等重大庆祝活动取消。
似乎是由於他的節儉與賢惠感動了他自己。他還曾經有一次破例般地為太后過生日,這時候就要举行一次隆重慶祝活動,並且一定會讓群臣們欢喜满怀,因為那可是難得的一次在宮裡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這份子錢肯定不会少。
每個人都盤算著這次無論如何總能夠吃上一次丰盛的大餐! 但是想象中的美味却落差甚远。当众目睹那餐桌上的佳肴,每人只有拿到一碗打卤面的份量,而这可是通过御膳房精心准备才有的两头猪肉制成,这顿豪华晚餐竟然只有这个结果。大哥们只能慢慢品尝,一定能够回味无穷啊!
谈及穿戴方面,他也有一番解释。他要通过限制宫里的各种花销来达到目的,使得自己以及嫔妃们都没有新衣服穿,只有那些破旧不堪或补丁满布龙袍挂在衣橱里。如果某个大臣身穿新衣料进宫,他心里就会非常愤怒,把那个家伙训斥一通,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做节约。这一点时间久居之后,大多数高级官员都会明白,无论他们是否真的有新的衣服,都会努力磨损它们,或干脆换掉,以避免触犯这位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威。
当然,对于商业精明的人来说,他们发现了一笔可观收益来源—利用这个机会谋求私利,从而获得巨大利润;但整个朝廷看起来并不那么庄严,因为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员们现在仿佛参加丐帮大会一般出现场景,有些微妙的情感涌现出来...
最后,由于他的急躁妥协,与吝啬本性有关,在讨论海防编务黄河治理等重要议题时只要提及拨款的问题,他立刻脸色阴沉下来...
因此,可以说由于他的那种极端程度扮演出了悲剧性的角色,没有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没有了解根本解决浪费问题的地方,所以历史学家们常常戏谑地评论他的这种态度,是舍本逐末丢掉西瓜捡芝麻式的情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