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在社会舞台上诠释龙女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我,孙怀仁,从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开始了我的表演之路。在那里,我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那位传奇性的京剧名伶梅兰芳来到了安徽,与我们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她在舞台上演绎黄梅戏《打焦赞》中的杨排风一角时,我对她的扮相和技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还亲自指导我化妆,教我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让我心存感激。
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有幸扮演多种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老旦和娃娃生,每一个角色都为我的艺术成长添砖加瓦。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资深艺术家的合作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流转。
1980年,我踏上了成为导演的道路,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常常自编自导自演。我与同学们一起互相学习,交流思想,这份热情和劲头至今仍然挥发在我的每一次创作中。一年的时间过去,我们回到剧团继续我们的工作,而第二年,我们又准备了一场新的节目,其中包括《龙女》,这部作品是我曾经选定马兰饰演龙女,她那独特的个性、形象和扮相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这之后,又连续排练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人们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它们也是我作为导员完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我始于表演,所以当我成为一名导员时,我最清楚的是什么样的方向能够帮助那些想要提升自己的人物塑造能力较差的新人。而现在,不少话剧导员虽然擅长人物分析,但对于如何让这些新人出场表现,以及如何完善他们的人物塑造却往往束手无策,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作为一个懂行且富有同情心的人类工作者——孙怀仁,在这个过程中总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手法,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是一个镜子一样反映出每个人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是他们可信赖的情谊来源。
退休后的日子里,即便已经告别了繁忙的一天生活,但关于黄梅戏未来的思考依旧不断涌现。我相信,要想让黄梅戏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时刻不忘初心,将观众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感到舒适而喜欢。当然,也要允许创新,但切不可走偏,以免失去本质。站在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上,作为前辈先锋——孙怀仁,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向严凤英、王少舫学习,或是在小梅花身上倾注着全部的心血,都是一次次跨越自身极限、探索新境界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