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艺术节盛宴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传奇之声
他的家乡流传着庐剧的美声,他在童年时期便是被庐剧的旋律所浸润。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以独奏《良宵》之名进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掌握了作曲技艺。他自称对庐剧的情感与熟悉程度远超黄梅戏,当初他和同班四位同学中,只有他一人坚持到底,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他即将毕业并展现才华的时候,学校突然宣布撤销了庐剧专业。那时,何合浓因学西洋音乐而被分配到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则被留校担任教学工作。尽管当时学校领导解释说他们要为庐剧培养后继有人,但这份“种子”未能得到成长和发芽。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一个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感到无所适从,最终决定转向黄梅戏。不过,由于黄梅戏与庾罗音乐截然不同,他选择了一条笨拙但有效的手段——跟随黄梅戏表演班的学生一起上唱腔课。在老师授课时,他不仅听着,还在记下每个音符。他功夫深厚,所以比那些十几岁的小朋友还快学会,这使得学校的大部分黄梅戏教学曲目都由他来编写。
这一过程既苦又难。苦的是持续不断地努力;难的是作为一名戏曲作曲家,要承受的是一种孤独和清贫。这正如许多作曲家一样,他们投入创作全身心、全部情感,无论是找不到感觉还是连续数日无法写出一个音符,都会陷入沉迷,不思饮食也不愿睡觉。当创作完成后,那种轻松却又难以言喻的心情,再听演员录制后的唱段,也会让人陶醉至极。
徐代泉回忆自己一生做过三项工作:教学、创作以及研究。他在教书方面不仅是本校的一名教授,也曾担任中国戲曲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依旧没有闲暇时间。此外,他在创作上除了制作多部黄梅戏电视电影及舞台劇外,还为超过60部教学用劇目谱寫過樂調,其涉獵範圍包括黃梅戲、壬戎戲、京劇、小鼓燈影等多種劇種。而在研究领域内,徐代泉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成功主编了“泗州戲”、“安慶弹腔”两大篇章,为此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提及安徽地方的黃梅戲電視電影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徐代泉,這位創造《桃花扇》、《半把剪刀》、《家園》、《春暖秋思》、《啼笑因缘》、《二月風雨》、《潘張玉良》與《祝福》的著名歌者。在65歲高龄仍然活跃于文化界的人士中,一直担任过近20年的安徽艺术学院主任职务,如今虽然已退休,却仍然继续担任中国藝術學院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