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酒店削藩之谜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面对藩王威胁为何不敢动刀
从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稳定的大敌。然而自唐肃宗开始,大唐并未实施大规模的削藩政策,他们的尝试虽然不乏其例,但多为小打小闹,甚至不足以与朱允炆时期相比,那么唐朝为何不像其他朝代那样进行大范围的削藩?是中央权力真的不足呢?
要想像武则天推恩令那般强力施行,每个地方的强人都不会坐视不理,一旦公开反抗,便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想推行如同但愿令那样的政策,便需有一个坚实的支持者;否则,各地藩镇绝无可能顺从。历史上,有一段经典案例:唐朝曾试图将一个藩镇分裂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被赐予原藩镇大员亲属,其结果是亲属刚接管便被捕,被指控为“滥用权势”,而捕捉他的人正是原来的 藩镇大员。
可就是这样,唐末时期那些割据一方的藩王们却对此方案深怀疑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足以抵挡这一威胁,即使皇帝提供了优厚待遇,也无法让他们接受。这一切,因为他们知道交出兵权意味着放弃至关重要的人身安全,而在手握大权的人眼中,这才是最大的恐惧。
因此,在唐朝晚期,将这些割据势力的问题彻底解决变得无从下手。仔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君,只有在混沌纷争的时候才能暂时掌控局面。在和平繁荣之时,这些内部斗争、外戚间争夺和地方豪杰的问题,却始终难以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