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娶女樊於期的悖论之恋
樊於期——战国末期将领,曾为秦国将军,因伐赵兵败于李牧而逃至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后因荆轲刺秦之事,与庶地督亢地图一同被要求提供,以利行刺。樊於期得知后,自刎而死。
杨宽《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可能是桓齮,但这一说法仅基于两人的名字发音相似,以及记载时间接近的推测,并未得到充分证实。
人物生平:
在秦王政七年(前240年),吕不韦为了报仇攻打五国,派蒙骜率兵伐赵。三日后又命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率兵五万作为继军。秦军出函谷关后,蒙骜进攻庆都,但未能取胜。当时的成蟜只十七岁,不谙军务,便召樊於期商议计策。樊於期利用此机会揭露了吕不韦的私心,并建议传檄文以宣淫乱之罪和宫闱诈变,使得秦人多信以为真,从而使吕不韦失去支持,最终被免职。
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将,与王翦、杨端和联合攻赵,大破赵军,将其名将扈辄杀害。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再次与李牧交战,最终大败,其父母宗族遭到灭门惩罚。他逃至燕国,在那里成为大将軍。
最终,在秦灭赵之后,燕太子丹准备用他来刺杀秦王。但当荆轲提议要拿他的首级及督亢地图去献给秦王时,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这会让自己的父母宗族受益,而不是自己。他最后选择自刎,这个决定让他能够报复对他的恩怨,同时也为国家做出了牺牲。这段历史深刻展示了他对节义的坚持和勇气,因此人们至今仍然尊敬并纪念着这个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