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的同光十三绝物品中的艺术精髓
我,裴艳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以才艺超群的身份闪耀。曾因演出《林冲夜奔》、《南北和》、《钟馗》、《武松》等剧目,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主演特别奖”,并凭借电影《人·鬼·情》,两次赢得国际大奖。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无数汗水的结晶。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我,从小便痴迷于中国戏曲。父亲的言传身教、恩师的严格教导,以及我的好学不倦,使我少年成名。当12岁加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我就因为超群的演技两次受到国家接见。在《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武松》及《陆文龙》的作品中,让我的名字响彻中国南北剧坛。我最初从事的是武生的行当,但更钟爱扮演男角,而那时却有“男不演女,女不演男”的规矩,那限制了我的艺术才华,只能在某些女性角色中展现自己。
十几年间,我边练功边读书,韬光养晦。在忍受痛苦与享受孤独中,这成为我艺术生涯的一笔财富。1983年初,当河北省剧团体制改革启动之际,我承包了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并自主排练了《宝莲灯》、《哪吒闹海》(闹天宫)、以及《南北和》,这些精湛的表现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1985年,我自筹资金排练并首次登台表演昆曲版《钟馗》,其后10月进京连续一个月表演,在北京引发了一股“河北梆子热”。同年的11月,与昆曲版本相同的情境下,我以昆曲形式再度呈现《林冲夜奔》,在全国戏曲观摩 演出中获得特设的“特别奖”并拿下当年度第一名的大奖。此后,不断率队赴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希腊、意大利、丹麦及法国等地进行交流与表演,其中所到之处均掀起一阵关于裴艳玲旋风。
1988年,本片电影中的表现又一次让我荣获国际大奖。而1995年的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因参与其中的小品片段——即以河北梆子的方式呈现武松故事——而荣获特别表现在现场展示。同一年,再度赢得梅花奖。这份荣誉是多方努力和不断学习所致,而非偶然。一路走来,无论是在国内外都有更多机会让人们了解到这门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