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的宫廷一与十点差三分之谜君不见繁华落尽孤帆远影独自西
东汉王朝的宫廷(一):外戚、士大夫与宦官之争,生死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在东汉王朝,这三股力量——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相互角逐,构成了整个宫廷史。皇帝若能力强大,外戚便是其助力;若能力衰弱,则自然成为政权的控制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皇帝们对外戚采取了严厉的手段。
刘彻第七任皇帝,在即将逝世前年,对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进行了特殊处理。他解释说:“我死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这正是在面对特定的某一人或某一姓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手段。但面对的是普遍性的问题,即任何戚族的屠灭都无法阻挡政权滑入另一外戚之手。
东汉王朝特点之一是皇帝年龄小到极点。在没有成年的幼童君主中,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还抱在怀里喂奶。这使得母后的地位不可避免,而她们往往不具备适应最高权力的能力和心理状态。
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外戚排斥年纪较长继承人,使得只有幼儿才能被立为继承人。当有可能掌握他时,就失去了魔杖。因此,没有一个外戚不坚持拥立幼儿。阎显家族就这样决定摒弃亲生儿子而立堂弟,因为他们认为八个月大的孩子更易于掌控。
然而,大多数时候这些拥有绝对权力的外户并不珍惜,他们只知道滥用和贪污,只追求物质享受,这引起了新兴阶层士大夫们的批评,但由于魔杖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只能遭遇失败,如杜根,他要求邓太后归还政权,却最终遭到扑杀并假装死亡逃脱。
即使是尝试收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大权的皇帝,如第十任刘缵,他九岁时因反抗梁冀,被毒死。而且,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这一切,是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