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职业教材揭秘为什么说明朝很诡异知乎
在现代的眼光下,皇帝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需要掌握复杂技能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职业。然而,这一职业的高门槛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做得好,而更多的人则可能会背离这一职业的初衷,甚至破坏其形象。因此,对于如何教育和培养这些未来或现任的皇帝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创新的方法。例如,明代宗朱祁钰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以古代历代君王作为案例研究。这部教材由林文等臣僚预修,并在景泰四年完成,由明宣宗署名发布。这本书似乎让当时的皇帝自己成为学习对象,不禁令人感到有些奇怪——虽然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哲理来看,即便是驾崩也可以视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明代宗朱祁钰确实有些特别。
朱祁钰曾经担任过谦保卫北京,并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但由于出生情况不佳,他从小长于宫外,没有接受传统意义上的皇帝教育。但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他被迫接替兄长英宗成为监国,最终改元景泰,是为景泰皇帝。
尽管他以“救火队员”般被推上政治舞台,但景泰皇帝似乎很想把握住这一机会,为这份职责尽力。他重用忠义之士回朝堂,在位第四年,便下令编写《历代君鉴》这本速成教材。这部教材包含五十卷,每一卷都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迹,用以指导未来的或现有的皇帝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历代君鉴》的编撰过程显然是一个基于对“皇帝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快速编辑出来的产品,它主要摘抄自现成史料,如宋仁宗时代刈麦并赐贫妇茶帛的情节,就来自司马光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
每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之前,都特意标注“善可为法”,此语源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意即提醒后世能效仿,也就是说好的行为可以作为榜样。而结束处,则附上史家对前辈领导人的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综上所述,《历代君鉴》及其体例,可以视作一种针对当今(或者说当时)这一特殊职业——即成为帝国主导者——进行案例式教学的手段。在那浩瀚又繁复的地球历史中,我们寻找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相似的答案,或许正如同一条隐秘的小径,将我们引向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