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大冤案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丛林法则中,伴君如伴虎是再恰当不过的话。朱元璋一即位,便开始大杀功臣,他手下的那些老朋友,如徐达、李善长、刘基等人,都被他斩尽杀绝,只有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过了他的屠刀。那么,汤和为什么能幸免于难呢?
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其原因很简单。他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会因为这些旧臣而发生陈桥兵变的悲剧,就像赵匡胤那样。这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沉默良久,然后用荆棘比喻,将刺磨干净,说这是为太子造福。
虽然汤和也曾经是“荆棘上的刺”,但他的机警与自律让他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从而保全自己及家人。此举不仅显示了他的智慧,也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在郭子兴麾下时,他比朱元璋还早出生入死,但他始终保持谨慎,对待权势持平常心。在封赏方面,他虽然降职,却从不发牢骚,而是继续忠诚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最终被宽恕并进封为信国公。
最关键的是,汤和识相知趣,与其等待皇帝“杯酒释兵权”,不如主动解除军权,以此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当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解除军权时,“帝大悦”并拨款让他衣锦还乡。回家后,他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不授人以柄,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让人们给予他一种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人设,使得朱元璋非常放心。
最终,汤和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七十岁高龄,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被追封为东瓯王,这无疑是一份极致哀荣。因此,《明史》所谓“沉敏多智数”的评价并不夸张,因为正是这份智慧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