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以其丰富的元朝民间故事为孩子们讲述着发扬光大的历程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不仅好色,而且嗜食。据史书记载,他有七位正式姨太太,且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短期伴侣。他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必需品尝各种能增强阳力的食物。食与色在他生活中达到了高度一致。
当时戚继光守卫登州,他特别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腌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将其定期送往北京,为这位内阁长官煲汤。这种特殊的药膳被传说中对张居正产生了奇效,使得他冬天即使戴不上帽子,官员们也纷纷效仿,一律光头,这成为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享受如此奢侈的饮食,是因为他是会吃的人,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高级宴会还是日常应酬,都难逃由厨师精心准备的大餐。因此,在官场上,更是成了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了一件趣事:有一士夫买了一位妾,说她曾在蔡太师府担任包子厨中的缕葱丝者。当问及她为什么不能做包子,她回答说自己只是负责切葱,而非主动制作包子。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太师府可能有几百名厨工,就像军队一样组织严密。
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则讲述了年羹尧如何因贬职而失去所有姬妾,只剩下一位专门负责小炒肉的小厮。她向秀才解释说,因为每次将军饭单都需要提前半天呈报,如果点到小炒肉,那么秀才就要忙活半天,但实际上,小炒肉只出现一次两次。但无奈的是,当秀才提出试试看,小女婿却用一只肥猪最精的地方做出美味佳肴,最终让秀才无法抵挡,最终吞下整个碟菜而晕倒在地。而蔡京、年羹尧等人的下场都是一些悲剧性的饿死或饥饿困顿的情况,他们虽然拥有权势,却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从这些故事来看,我们不禁思考: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有没有那些能吃、善品、懂吃的人群?他们是否也是推动这一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