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7位帝王的黄金白银比价之谜
:从一比四到一比十三的奇变
在中国古代,金银的价值曾经是稳定的,但宋朝后期,这种稳定性开始动摇。明朝成立两百多年间,其初期金银比价大约在1:4到1:5之间。但随着外来白银的大量涌入,比价逐渐发生变化,使得明朝整体上的银价呈现下跌趋势。到了末期,比价甚至达到了1:10甚至更高。在这段时间里,白银的流入对商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但也引发了明末著名的“白银危机”,最终导致了经济体系崩溃。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记录来追溯这一过程。在洪武元年(1368年),一两黄金换取五两白silver; 洪武十九年(1386年),黄金与白silver之间的一两兑换六两; 永乐十一年(1413年),当时的一两黄金可换取四点八两白silver; 宣德元年(1426年),则是一切按七点五倍计算;成化十七年的数据显示,一两黄gold可以交换七兩white silver;弘治十五年的记载中,一等于九兩white silver,而嘉靖九年的数额为六兩white silver;隆庆六年的情况下,一等于八兩white silver;万历四十八年的记录显示相同值;而崇祯八年的资料则指出了一至十之比。
这些数字来自《明史》和《明实录》等文献,它们揭示了一个关于帝国经济命运的问题:如何解释这场持续近两个世纪内不断波动、并最终导致巨大不平衡的珍贵金属价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