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上人的弃儿浪漫主义设计在自然中绽放的美丽
在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响彻千古,那便是苏轼。他的故事,就像一道道光芒,在那个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今天,我要带你走进那个时代,与苏轼共同经历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嘉佑元年,也就是1057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文坛泰斗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而诗坛大将梅尧臣则担任小试官。当他们见到苏轼清新洒脱的风格和他那豪迈的性格时,被深深震撼,他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创新、有才华无限的人。欧阳修曾赞扬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随后,每当他有新作品问世,它们就迅速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但就在他正要大展身手之际,他收到噩耗:母亲病故。他兄弟两人随父亲一起回家奔丧。在1061年守丧期满后,再次入京,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位。在治平二年,他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即位时听说了他的名声,并想让他如唐朝那样进翰林院,但宰相韩琦提醒皇帝,如果突然重用他,将来可能会连累他。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他主张改革,但也去除了一些弊端,因地制宜,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不过在1079年,当他43岁的时候,被调往湖州任知州。
然而,在湖州期间,由于一些原因,一份《湖州谢表》被夸大其词,说他对皇帝不忠,最终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这场巨大的打击,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牢里待了103天,不幸多次差点被砍头,只因北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逃过一劫!
出狱后的苏轼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有实权,却是在那里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作。而1084年的汝州之行,更是一个悲痛时刻,因为儿子早逝。他请求留常州,但最终得以安然无恙。此后的一系列升迁和陷害,最终落脚于杭州龙图阁学士知事务,这段时间内,他治理河道、疏通淤泥、修建堤坝,为百姓带来了福祉。
然而,即便如此,在1091年的再次召回之后,又遭遇新的困难,最终因为高太后的去世,再度降为惠州市长。但即便如此,在1100年的全民赦免之后,复归朝奉郎,以返回途中逝世告终,其遗体归葬于家乡,此乃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