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被称作山水中的弃儿在仰韶文化类型丰富的自然景观中苏轼如何借此找到自我和灵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057年,他随父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受到文坛泰斗欧阳修和诗坛大将梅尧臣的赞赏。在欧阳修的推崇下,苏轼的大名传遍天下,每有新作便风靡一时。但就在他即将崭露头角之际,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他随父回家守丧,并在1061年再次入京。
后来,他先后任职于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登闻鼓院判官等职位。然而,由于宰相韩琦的阻挠,他未能如愿进入翰林院。1084年,他被贬到黄州,但是在牢狱生活中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
1085年,宋哲宗即位,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并重用了苏轼。然而,不久之后,又因政治原因遭受陷害,被外调。此后,他历经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惠州学官等多个职务,最终在1100年的大赦中得以复职。但在回京途中去世,以65岁之龄告终。
他的词创打破了传统格局,为我国文化贡献巨大。宋高宗即位后,将其追封为太师,这是对其文学成就的一种认可与肯定。在仰韶文化类型丰富的大自然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人物如何借此找到自我和灵感,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留下的深远影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