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7本和9本的区别
明朝那些事儿:万历通宝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货币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朝时期,也有许多钱币流通,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万历通宝”。它是在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不久,即万历四年(1576年)开始铸造的。这枚钱币的设计上仿照了嘉靖钱,折二两种,有小平和大平两种。
万历通宝的小平钱较为常见,其背面通常没有文字,只有光背。然而,不同版本的小平钱也有特殊之处,如有的背面刻有“工”、“天”、“公”、“正”等字,其中以“厘”字表示价值相当于一厘银子的。而一些稀有的版本则会出现如“河”、“户”的标记,这些极其罕见。
除了银质的“万历通宝”,还有一些特别版本,它们在背面雕刻了文字或星月图案,但这些非常珍贵,数量很少。此外,还有一枚被称为孤品的大型版权证书上的真实读取码,为狭郭双点通,直径2.8厘米。
在明初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和对白银需求增加,“驰用银之禁”被解除,使得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在此背景下,朝廷需要大量铸造新货币来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当时全国共计60余座铸炉,每年可以生产近1万元锭,这对于地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促使私人开始自行私铸货币,以牟取暴利。
《潞安府志》中记载,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于监管不严,加上民众追求财富的心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减少金属使用、混入其他金属材料、私自制造等行为,最终导致制造成本过高且无法流通的问题发生。
总结而言,万历通宝具有多样化的版别,小平版更为普遍,而大型版权证书则极其稀少。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它们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