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万历通宝介绍
明朝万历通宝简介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始铸于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四年(1576年)。这枚钱币以嘉靖钱为模仿对象,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其中,小平的光背者较多,而有“工”、“天”、“公”、“正”、“江”、“河”以及“厘”的字样,其中“厘”代表价值一厘米银。
除了这些常见的版别外,还有一些稀有的版本,如背有文字或星月图案的,但这些极为罕见。此外,还存在一种银质的万历通宝,这类货币同样珍贵且难以寻得。
在介绍中提到,明初实行纸币制度并限制金银使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最终白银被允许作为合法货币。据统计,万历初年的铸造量仅约两万锭,到了十三年增至十五万锭,再到二十年减少至九万锭。全国共设有60余座铸炉,其中潞安府是主要之地,每年平均向朝廷贡献近一千锭。
然而,由于过度私铸导致商人趋利而争先恐后,最终出现了大量低质量、私制的小型钱币。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也给地方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在《潞安府志》中记载:“由于监造官与匠役削减了金属材料,并杂以其他金属,使得民众误以为可获得高额利润,从而私自制作货币。”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版本的特点:小平版别较为普遍,以光背为主,同时还有星、月、工、公、正及天等穿上款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设计,如穿右厘和合背。而折二版则径2.8-2.9厘米,重3.4-4克;矿银小钱则径1.9厘米;五钱大版则径3.5厘米;最大的特大版达到了8.8厘米宽。但总体来说,小平版别更为丰富,其面文除楷书以外,还包括少数具有长日宽日字样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