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王更新免费听明末降将如云何独吴三桂令人愤懑
明末降将如云,何独吴三桂令人愤懑?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当时在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命令,准备发兵保卫京城。部队行至山海关之时,就接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面临前有李自成义军拦路,后有多尔衫清军追击,无论面对谁,他都是无力一战的。
于是,他被迫做出选择:降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还在李自成抬了吴三桂一手,将他全家杀害,夺去了爱妾陈圆圆。为了报复这份深仇大恨,以及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吴三桂决定投靠清朝。这条道路上的选择,让他背上了汉奸千古骂名。不过,在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选择了与清朝合作,比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尚之喜以及范文正等。
那么,这些贰臣为什么偏偏是吴三桂最受人唾弃呢?其实,这源于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后的文化思想解放,以及人们对于历史问题分析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不再接受讹传。在没有时间机器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文物和文献来重新定义历史中的争议事件和人物。
曹操就是一个被翻案的人物,从乱臣贼子成功翻身为乱世枭雄。《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是中国独特市井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会添油加醋,以增加戏剧性,使得这个故事与正史产生差异。而美人的加入,更能让情节变得引人垂涎。
杜牧赤壁下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安禄山与杨贵妃,也让人心动不已。但这些故事,都只是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事实可循。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构建自己的历史观念,而不介意它是否符合事实真相,只要听起来刺激且有趣即可。
再说吴三桂,因为一次因艺伎而牵涉国家命运的大错失,这样的故事,被用来强调忠君爱国,并以其作为反面教材警告明末残余势力不要继续无谓斗争。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忘记了他全家也遭遇悲惨命运。他不仅背叛了大明,更背叛了华夏,这也是人们对他的鄙视之一。
公元1662年,吴三668进兵缅甸,要的是永历帝。大明永历帝曾经流离失所,最终还是被抓回去并遭到了绞杀。这两次斩草除根的手段,是另一个槽点。此外,他试图成为清朝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但随着矛盾尖锐化,最终康熙撤藩,他起兵反抗,最终失败,因此留给我们的印象更加负面的。
所以,在这么多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中,为何只有Wu San Gui(Wu Sangui)的名字能够引起如此大的愤慨?这既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也因为后来的市井文化添油加醋,使得这个名字成为了一种负面的符号。而最根本的问题可能仍然是:“军人,要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