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帝王真的没有少林僧兵抗倭寇的故事吗(图)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少林武僧协助唐王李世民击败叛军王世充、窦建德的义举。然而,除了这些知名的历史事件之外,实际上少林僧兵还参与了明代对抗倭寇的战斗,并且立下了殊勋。
古代嵩山、五台山和伏牛山的寺院都有武僧,他们被正式列入国家“乡兵”行列,被称为“僧兵”,类似今天的民兵或预备役军人。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少林僧兵自然成为了“主力”,他们不仅能够平定叛乱、征讨土匪,还能够戍边守疆等大事。这些士卒虽然不需要国家拨款供养,却个个骁勇善战、冲锋陷阵,不愧为矢志报国的人员。
他们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无非是棍棒乃至徒手出击的一些基本技巧。“少林尚棍”驰名天下,其棍棒虽为木质钝器,但在佛门十八般兵器中被誉为“诸艺宗于棍”,足见其厉害。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日本海盗(倭寇)频繁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对我国造成极大的威胁。但当时海防松弛,加之朝政和军纪混乱,使得部队战斗力极弱。而倭寇凭借其制作精良的日本刀及诡秘刀法,让明朝守军节节败退,使沿海百姓惨遭欺凌。
面对这一危机,最终还是要靠各地乡兵来救急,其中包括著名的小小一批数十人的倭寇小分队,在浙江登陆后竟长驱直入直达安徽歙县和芜湖,逼近南京城,一路上这伙强盗极尽抢劫杀戮之能事。南京作为明朝的一个重要城市,即使驻扎着十余万人,也让这小股外国海盗过关夺隘如同无人之境,这样的局面堪称天下奇辱,也说明了明王朝软弱无能以及朝政混乱程度。
前方告急,只得下旨征调各地乡兵,其中当然包括少林僧兵。这场战争中的最前线,就是那些闻讯后日夜兼程,一马当先冲杀而上的武者们。那倭寇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挥舞双刀横劈直砍,以至于看起来像是电闪雷鸣一样生风,以四方尽白,不见其人。但正如所说,“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用的是长达七尺重30斤特制铁棍,当舞动时却迅捷如竹杖,用靛青涂面红布蒙头,如同天神降临,每一次打斗都是神奇的一幕,最终以区区数十人痛歼敌众百余人的战绩震惊四方。
宁波都督万表在《海寇议》中云:“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贼进犯杭州。月空法师亲率30余位少林武僧大破敌众。”但是在翁家港与白沙滩两次战役中,更是将入侵250多名倭贼斩尽杀绝一个不留……频传捷报,大长了国人威风,在此背景下的每一次胜利,都更加彰显了几位忠诚侠客精神与忠贞不渝的事迹。当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少林僧行营》里提到保卫松江战役中的四位壮烈牺牲的小尼姑,他深刻认识到这一史实:即便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那些身处末路的人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就是保护自己所爱并付出的牺牲,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每一个人。在上海近郊畲山建起“四义公塔”,供人们凑吊缅怀那四位英勇自爆献身于正义的事迹,为后的后续历史树立了一道道光辉的大旗;而对于我们来说,它则是一种启示——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心存正义,就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大英雄。在那个时代,有那么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她们用生命去证明,没有什么比真诚和勇气更值得尊敬的事情存在,而这样的情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灿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