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些事儿国库空虚的三大阴谋集团
明朝的国库频繁出现亏空,拆东墙补西墙,最终算计在百姓头上,这些亏空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时的三大利益集团实际上就是罪魁祸首。商人和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加之皇帝不作为,导致情况愈加糟糕。
明朝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其经济繁荣尤其显著,但却长期被国库空虚所困扰。嘉靖末年,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的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官员们发不出工资拿实物顶替是常有的事。这让人们感到迷惑:明朝经济繁荣、国民富裕,为何却一直为国库没钱而烦恼,是谁吃垮了大明的财政?
其实,主要责任者有三大利益集团。首先,就是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尽管明朝工商业非常发达,但商税却很低,因为商人阶层与士大夫阶层相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集团。在士大夫阶级推动下,国家对外贸易税率从百分之十五降至几乎免税水平,使得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即使如此,更有一批基层商人不断偷税漏税,让国家损失更巨大。此外,一些高级士大夫还与海洋贸易中的海盗合作,从事走私活动,每年赚取大量非法收入,并且利用权力逃避法律制裁。而这些逃避法律的人物,还参与到走私商品中,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除了这两个团体,还有第三个重要成员——皇室本身。当初开创者的朱元璋由于穷怕,所以规定国家养着宗室子弟。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爆炸式增长,他们成为国家负担的一部分。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来供养他们,如果加上他们逃征或免征的话,那么这个数字将会更高。这群宗室子弟就像寄生虫一样,对整个帝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这样的三个因素合在一起,即便是皇帝想增加收入,也难以挽回局面。他尝试通过征收矿产和监管费,但这些资金往往直接进入内宫,以满足皇家享受,因此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在最后阶段,由于边境战乱、地方叛乱以及远征日本等原因,大明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紧张,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并推翻了整个帝国。而那些操纵事件背后的利益集团,不仅没有为此承担任何责任,而且许多甚至投敌叛变,用尽一切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利益,这种背信弃义最终导致它们自身也遭遇惨败,只能得到最卑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