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财政危机国库空虚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阴影
明朝虽盛,终究难免衰败,其国库频现亏空,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民脂民脂。这些亏空之所以频发,是由三大利益集团所为。商人与官员相互勾结,形成巨大的利益链条,加上皇帝不作为,使得情况愈发严重。
明朝经济繁荣,但国库空虚,嘉靖末年,大明仅存银两不足十万,而年间超支一百四十多万。工资未能发放,以实物顶替成常态。民众疑惑:富庶之国,为何长期财政危机?是谁使大明财政破产?
罪魁祸首乃三大利益集团。一者商人士大夫阶层联手,一降再降税率至极低水平。一则茶税漏失严重,如四川五百万斤茶叶征收仅二万两;浙江六两、云南十七两。此外,他们走私贸易获巨额利润,不纳税款。而海商利用势力,在士大夫帮助下疯狂走私,无增无减的国家收入。
二者宗室子弟寄生状态,每日拿俸禄且不交税,一时间成为国家负担之一。大部分赋税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再加偷逃免征,可谓“三分之一以上”流入内库供皇上享用。
三者皇室开支高昂,即便开征矿税监税,大部分仍流入内库供皇上使用,因此国库仍然紧张。借钱于宫廷解决问题,只能从老百姓身上转嫁压力,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清亡的朝代,而那些利益集团成员面对危亡时毫无怜悯,只换来一份丑陋的猪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