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把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是不是因为当时的工程师看了历史时间图表觉得再往前建就得跟秦始皇抢先了
明朝为何把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工程师看了历史时间图表,觉得再往前建就得跟秦始皇抢先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明朝对西域地区的态度是收敛性的。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为了维持庞杂的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代子孙: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没有办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他的后世子孙们绝对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诸夷。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没有将西域纳入版图,而只是保持了一种安抚关系。
其次,缺乏正确的西域观也影响了大明王朝对西域政策的一系列决定。自古以来,对于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来说,对西域认识总是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的刻板印象上,他们认为那里的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干燥,不利于居住与耕作。而且,由于文化差异巨大,使得中原人对于游牧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性、多语言性、多宗教性感到抵触,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距离感。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形,那就是军事重心集中北方的问题。在洪武年间,一直到清末,蒙古势力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因此,在面临如此严峻的事实下,大明王朝根本没有足够的心思去经营那些遥远而又经济文化差异极大的地区。
综上所述,大 明帝国虽然曾经派遣过几位杰出的将领进行沙漠征战,但这些行动并非出于扩张,而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内地免受外患侵扰。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角度来回顾历史,我们能感觉到,那些被我们称为“边疆”的地方,其实已经被我们的前辈们认定为一个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因为它们既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它们像是两者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政治现象。而这正是在嘉峪关附近结束长城建筑工作的一个重要背景之一——它代表了一种边界,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宏伟工程中,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界限,是一种文物与野蛮之间微妙平衡状态下的产物。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便可明白为什么长城终点会选择在那里,而不是继续向更远的地方延伸。